2006年7月12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六版:看法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天路”哈达带给浙江的启示

  “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不仅修建了一条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同时也修建了一条生态环保型铁路,成为我国大型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样本,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这条被称为“天路”的铁道线,为我们树起了一面环保的镜子。
  那么,浙江在努力打造“生态省”的过程中,在铁路、公路等交通建设中,又应当如何借鉴青藏铁路的环保成果呢?本期《看法》就请相关嘉宾来谈谈他们的看法。

  本期嘉宾:
  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高级经济师 陈红飞
  浙江五联律师事务所律师 童松青
  浙江省环境保护局高级工程师 刘浩梁

  背景
  青藏铁路环保巡礼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南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约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约846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
  青藏高原的原始生态环境在全球具有特殊地位,高寒、独特、原始和脆弱是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显著特征。铁路建设面临诸如高寒植被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高原多年冻土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护,以及水土流失和污染防治等环境课题。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指挥长拉有玉说:“青藏铁路是一条‘工程未动,环保先行’的铁路,在铁路的规划、设计、施工中始终贯彻环保原则。”据有关部门介绍: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保措施相关投资达15.4亿元,这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首次。
  在青藏铁路开工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就对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物种和生态进行了专题研究。青藏铁路确定的环保目标包括:江河水质不受污染、水土流失防护得力、高原植被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迁徙自由、铁路沿线景观不受破坏等。
  青藏铁路填补了我国大型工程环保建设领域的多项空白——首次与铁路所经省区签订环保责任书;首次为野生动物修建迁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区移植草皮……栖息于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每年春夏季节都会大规模由南向北长距离迁徙,为了保证它们自由迁徙,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并根据不同动物的迁徙习性,将通道设计为桥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缓坡平交3种形式。
  “藏羚羊是老大,环保监理是老二,这两样我们都不敢‘惹’!”这是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上常听到的“怨言”,但却印证了青藏铁路近乎苛刻的环保制度。据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介绍,为了使环保工作贯彻到建设中的每一环节,青藏铁路在中国大型工程建设中首次引进了环保监理,委托第三方对青藏铁路全线进行全程环保监控。一位青藏铁路施工单位负责人坦言:“我们没法不认真搞好沿线环保工作,因为有‘第三只眼’在密切地注视着你。”
  另外,青藏铁路公司负责人表示,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各车站,取暖使用以电能、太阳能、风能为主的环保型能源。车站的废弃物收集后集中处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尽量用于绿化;客车采用封闭式车体,车上垃圾实行装袋,运至高原下交车站集中处理。
  目前,环保部门监测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建设对河流水质无明显影响,冻土环境未出现明显改变,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破坏,沼泽湿地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红宪)

  关键词  观念
  【明镜周刊】 青藏铁路的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成果,前提在于上层决策机关和建设施工单位都树立了良好的环保观念。浙江交通建设中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是否也应当从观念入手呢?请嘉宾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陈红飞:近10年,我省的交通建设处于高峰期。如何在大规模建设中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这就需要一种正确的环保理念的支撑。决策者的认识、专家学者的建议论证、设计建设者的落实……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个环节都应达成对环保重要性的共识。
  刘浩梁:我认为,对交通建设中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是有一个认识和提高过程的。浙江省现有的高速公路、铁路等建设,在选线过程中基本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尽量减少破坏。特别是避开了一些敏感区域,比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重要的水体、古树名木;如果实在避不开,就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比如诸永(诸暨到永嘉)高速,修建时必须经过楠溪江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减少对保护区的破坏,建设方设计研究了许多方案,特别是在楠溪江架桥时,避免了对滩林造成破坏。再比如金丽温高速公路要经过瓯江,那里是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一级保护区。考虑到在其附近建造互通会对鼋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就取消了青田段的互通。
  但起初,我们的交通建设中也遇到过一些失误与教训。比如甬台温高速公路在设计时没有注意到途经的一个村庄旁有棵千年古樟树,施工时就遭到了当地老百姓的阻挠。最后把樟树向旁边移了几十公尺,并把它救活,才解决了问题,前后花了近320万元。
  童松青:我看,没有人会不喜欢青山绿水的,所以理应人人都有环保的观念,可为什么我们的环境却在建设中屡遭破坏呢?根源在于“利益”二字。在利益和环保相冲突时,有人会舍弃环保而追求利益。所以我认为,要让浙江的交通建设也成为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成果,关键在于在实施建设的利益群体的观念,政府更要树立抓“纲”的执法观念。

  关键词  建设
  【明镜周刊】 据悉,青藏铁路建设在环保方面投入的资金和设施都是空前的。接下来请嘉宾谈谈浙江交通建设中环保投入的现状,以及应当如何借鉴青藏铁路建设的经验。
  陈红飞:虽然我省地质、地貌、生态系统没有青藏高原复杂、独特,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交通建设中环保资金投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从已竣工的项目就可以直观地看到——除了实用、经济、效率等指标外,美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也已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被列入项目评价体系,道路的绿化、沿线的环保工作是一条比一条做得好。当然,这是一项长远的、持续性的工作,是跟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息息相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刘浩梁:我省交通建设中对环境保护的资金和设施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比如,交通建设中经常要进行劈山,从而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景观遭到破坏。前几年,这方面的应对措施是砌石,但这只起到了防止山体坍塌的作用;而且,砌石和山林原先的生态环境格格不入。后来,随着环保理念的增强,提出了开挖面要进行生态与景观双重恢复的更高要求。现在,有些施工单位在开挖面上种了爬山虎等植物,尽量恢复植被。但有些单位仍做得不够,只是用水泥浆喷一喷了事,喷后的开挖面寸草不生,成了一个“水泥沙漠”。
  虽然环保资金投入逐年上升,但我觉得还是不够。浙江省高速公路建造的费用一般是每公里两三千万元,而用来搞绿化的费用就要低得多,还有些单位怕麻烦、图省事,就是不重视。如果我们都以修建青藏铁路的精神来对待,那么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另外,环境评估方面还对公路边的加油站和服务区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有具体的要求,但是我省的公路建设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

  关键词  制度
  【明镜周刊】 制度是行为的指南和保障,青藏铁路建设的环保搞得好,归根结底是建设者们对国家的环保法律制度执行得好。最后,请嘉宾们谈谈浙江在交通建设方面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以及对此建章立制的看法。
  陈红飞:浙江交通建设执行环保法规的情况在全国属于比较好的,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浙江省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的报批、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阶段都考虑了环境影响以及环保措施。
  报批阶段,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做好环境影响评价;设计阶段,要求严格遵循交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新理念,对路线的设计,水土保护,野生动物迁徙,噪音、粉尘的控制,交通安全,景观绿化都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施工阶段,要求合理规划工序,尽量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在村镇居民区合理调整作业时间、采取临时性降噪措施,合理选择施工路段材料的搅拌站址,施工期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定期处理;营运阶段,要求实行立体绿化格局、增加植被覆盖率,科学处理生活服务区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其他废水,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负责项目运营期的环保工作等等。这主要得益于决策层的观念、沿线百姓的支持,以及执法部门环境执法的力度。
  刘浩梁:除了前期选线和施工中的环保评估外,工程竣工后还有一个验收制度。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是验收成功但留有欠账,还需要事后进行补充完善,这就使环保部门陷于被动。如果后续的监督力度不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环保效果。所以,监督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考虑到环保部门人手不够,执法压力较大,不可能做到全程监督,而公路等项目又是在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最大,因此国家提出了工程环境监理制度。省政府对此也比较重视,在《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对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推行环境监理制度,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环境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对建设项目施工中落实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技术监督。但这个制度的落实还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协调,特别是交通部门的支持。
  童松青:我相信,只要不急功近利,我们也是可以做到环保、建设两不误的。问题在于怎样保证规划上的环保理念能在建设过程中落到实处,怎样才能保证施工中不折不扣地执行现有的环保法律制度。
  所以,这还得靠管理和监督。首先,在制度设计时,就应当将环保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项目之一。在这方面,我觉得淳安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然后,政府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管理和监督的职责,相关费用也应当做到专款专用,而且必须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